近日,扬城的气温降至个位数,夜间甚至低至零下。严寒的天气,势必对田间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。作为全市人民的“菜篮子”基地,沙头是怎样帮助蔬菜越冬的呢?日前,记者来到沙头镇,探访蔬菜基地的保暖“黑科技”。
12月16日下午4点,太阳还未落山,陈祠村毕季农庄里,“90后”毕季便早早开启电机,随着“哗哗”的声音,黑色的顶棚缓缓启动,从两侧向上升起,最终在大棚的中线处顺利合上。
由于顶棚是黑色的,毕季给这座日光大棚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——“黑棉被”:“冬天盖上‘黑棉被’,保暖!”
盖上“黑棉被”的大棚里,种着西红柿。“西红柿对温度比较敏感,要求在5℃以上才能存活。”毕季说。
传统的日光大棚,采用是透光薄膜。冬季夜间为了保暖,通常会进行加厚。“一层不行就盖两层,两层不行就盖三层。”毕季说,盖上了三层透光薄膜的大棚,虽然能够保暖,但经不住雨雪等极端天气的摧残,“下一场雪薄膜可能就被压破了。”
为此,毕季不断外出考察进修先进地区的蔬菜越冬经验。在全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,毕季看到了一种经过改良的日光大棚,采用钢架结构,跨度可达13—15米,采用电机自动开启和关闭。最为核心的“黑科技”是,顶棚采用的黑色聚酯纤维材料,可有效起到保温效果。
“透光薄膜虽然光照效果好,但夜间不保温,白天存储的地面热量,很容易散发出去。”毕季说,经过改良的“黑棉被”日光大棚,里层仍然采用三层透光薄膜,区别在于采用聚酯纤维保温材料制成的顶棚,能有效隔绝外界与棚内空气,将棚内白天积攒的热量保存在大棚内。
从寿光引进“黑棉被”日光大棚后,毕季还在大棚内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,夜间也能测量到棚内温度。数据表明,盖上“黑棉被”后,夜间棚内温度可保持在10℃上下,完全满足西红柿生长对温度的需求。
“黑棉被”的“黑科技”还不止于此。安装了温湿度传感器后,“黑棉被”可实现根据外界的温度自动开启和关闭。“白天打开,接受光照;傍晚关闭,保温防寒。”毕季说。
正是在科技的加持下,毕季农庄里的蔬菜源源不断地走上市民的餐桌。沙头“新农人”蔬菜基地的稳定供应,为市民“菜篮子”安全保障赋能。
来源: 扬州日报-扬州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