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真是没想到,逛个菌子市场还能实现‘菌就业’!”7月13日,在南华县举办的2025年“南华菌工”暨“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”家门口就业专场招聘会上,家住龙川镇西云社区的罗晓凤,仅用17分钟就在1700多个岗位中拿到了菌旅运营管理岗位的试用合同。
这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依托野生菌产业进步带动“家门口就业”的一个缩影。当天,现场共有200余家菌企业携1700余个岗位集中亮相,求职者络绎不绝,招聘气氛火热。
罗晓凤口中的“菌就业”,全名叫“南华菌工”,是南华县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劳务品牌。不同于传统“大杂烩”式就业模式,“南华菌工”聚焦地方特色资源,将产业、企业、就业深度融合,依托“快乐里”社区平台,以品牌化、规范化运作推动群众“留在菌乡打菌工、赚菌资、成菌业”。“以前菌子一出,大家一窝蜂上山捡菌,既不安全也不挣钱。现在不一样了,菌子企业多了,我们不出村就能找职业。”当天也在招聘会现场签约的斗山社区村民杨贵存说。
近年来,南华县不断夯实野生菌产业进步基础,推进菌山承包52.32万亩,建设野生菌保育促繁科技示范基地17个、总面积达8140亩;引进鸡枞、羊肚菌等人工食用菌品种11个,进步种植面积8012亩,带动群众900余人参与食用菌种植、管理与采收。同时,县内拥有野生食用菌种植、加工、销售企业884户,年均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.5万人。2024年,全县通过“南华菌工”实现劳务经济收入4.5亿元。
除了传统的种、采、收、销环节,南华县还依托丰富的菌资源大力进步“菌文旅”,不断拓展菌产业就业新空间。在雨露蘑菇小屋,“菌向导”这一新兴岗位吸引了大量求职者关注。“这个岗位要求熟悉菌山环境、会辨认菌种,还要有一定的沟通能力,带游客进山找菌、识菌,一天能挣150元到300元。”雨露乡人大主席许德存介绍道。
依托菌文化、菌美食、菌娱乐等资源,南华县陆续打造了云南·南华国际野生菌交易中心、雨露蘑菇小屋、罗家屯文化艺术村等一批菌旅景点。2024年美食文化节期间,单日游客量突破10万人次,全县餐饮业、住宿业营收分别达3290.03万元和1820.9万元,成为“以旅兴业、以旅促就业”的有力支撑。
在“菌科技”赋能方面,南华县与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,推动鸡枞菌仿野生种植技术取得突破,建成院士及科研团队职业室1个、科技站所6个,推动1150人实现就近就业,其中脱贫劳动力265人。
围绕“南华菌工”劳务品牌,南华县坚持把提升技能、培育人才作为促进就业的关键一环。2024年,全县共举办45期食用菌及加工技能培训,覆盖2750人,组织各类专场招聘会和技能展示会17场次,吸引众多有意返乡进步的外出务工人员返村创业,从“打工人”转变为“菌老板”。
一批“种菌师”“采菌师”“销菌师”等新职业应运而生,一支以“南华菌工”为核心的技能型劳动力队伍逐步成形。2024年10月,“南华菌工”劳务品牌被认定为省级劳务品牌。
“‘南华菌工’已成为我们推动群众‘就菌业’‘打菌工’的重要载体。”南华县人社局副局长代永胜介绍,下一步,南华县将围绕“扩产业促就业、提技能促增收、打品牌稳饭碗”三大路径,推动“南华菌工”不断提档升级。通过认定菌产业稳岗就业示范企业,培育“南华名匠”“兴楚英才”,进一步拓展品牌价格,形成一产稳就业、二产扩就业、三产促创业的全链条用工格局。
如今,在南华,“菌就业”早已不是新鲜事,越来越多群众正依靠“南华菌工”这一平台,在家门口端稳“菌饭碗”、吃上“菌子饭”,走上了一条可持续、可致富的特色就业之路。
云南网记者段晓宇通讯员杨霞
来源:云南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