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解析:孟子的千古聪明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原文及出处
“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”这句千古名言出自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,原文如下:
“天时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环而攻之而不胜。夫环而攻之,必有得天时者矣;然而不胜者,是天时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坚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;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国不以山溪之险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亲戚畔之;多助之至,天下顺之。以天下之所顺,攻亲戚之所畔;故君子有不战,战必胜矣。”
这段文字是孟子在与公孙丑讨论战争与治国之道时的论述,强调了民心向背对于民族存亡的决定性影响。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代汉语翻译
让我们逐句来看这段名言的现代汉语翻译:
“有利的天气和时令不如有利的地理环境,有利的地理环境不如人心所向。一个方圆三里的小城,外围有七里的城墙,敌人围攻它却不能取胜。在围攻的经过中,必定有得天时的机会;然而不能取胜,这说明天时不如地利重要啊。城墙不是不高,护城河不是不深,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,粮食储备不是不充足;守军却弃城而逃,这说明地利不如人和重要啊。”
“因此说:限制人民不靠民族的疆界,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阻,威震天下不靠武器的锋利。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他的人就多;不施行仁政的人,帮助他的人就少。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,连亲戚都会背叛他;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,全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。用天下都归顺的力量,去攻打连亲戚都背叛的人;因此仁德的君主不战则已,战则必胜。”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核心想法
孟子通过”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这一论断,深刻阐述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之道。这里的”道”指的是仁义之道、民心所向。当政者若能施行仁政,天然会得到人民的拥护;反之,若违背民心,就会众叛亲离。
这一想法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。无论是民族治理还是企业管理,甚至是个人进步,都需要明白”得民心者得天下”的道理。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国际社会对中国香港事务的态度,正义之举天然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。
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应用
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”这一规则在现代社会有着广泛的应用价格:
1. 在国际关系领域,尊重他国主权、遵守国际准则的民族会赢得更多朋友,而肆意干涉他国内政的民族则会逐渐失去盟友。
2. 在企业管理中,关心员工福祉、诚信经营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员工忠诚和客户信赖,而压榨员工、欺骗消费者的企业终将被市场淘汰。
3. 在个人进步中,乐于助人、品德高尚的人会获得更多帮助和机会,而自私自利、损人利己的人终将孤立无援。
孟子的这一聪明提醒我们,无论是治国、治企还是做人,都必须坚持以正道而行。只有顺应民心、合乎道义,才能获得持久的成功。